糖尿病是可怕的。一是因为它一旦得病,基本终身难以彻底治愈;二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多种多样。
本期,曾参与过成千上万的糖尿病患者调治的邓妙玲主任给大家讲讲中医控制糖尿病的心得~
1
诸痛皆与“心”相关
世界上每10个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每5秒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
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中,超过一半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
糖尿病一开始的症状有一定的隐匿性,因此很多人常常忽略。现在糖尿病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也让很多年轻人对糖尿病这种观念上的“老年病”不予重视。
其实,糖尿病在真正得病之前,有一个潜伏的前期,此时血糖水平虽然高于正常范围,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种情况下,其实是有机会逆转的。
*摘自《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在这个阶段,合理干预之后完全有可能让血糖恢复正常,但不做好措施很可能发展成为全面的糖尿病。
在糖尿病前期,人们可能会体验到一些细微的变化,但这些往往容易被忽视。例如轻微的视力模糊、经常感到疲倦、口渴和频繁小便等。
这些迹象可能被归咎于工作压力或不规律的生活习惯,比如我们常说的脾虚、湿气重。然而,这正是糖尿病前期向我们发出的警告信号。
2
正确认识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异常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
长期高血糖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等,这是糖尿病最“可怕”之处。糖尿病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 型糖尿病(T1DM)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通常由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胰岛 β 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
2 型糖尿病(T2DM)
最常见,与遗传、肥胖、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等因素相关,胰岛素抵抗是主要机制。
妊娠期糖尿病(GDM)
怀孕期间出现的高血糖状态,可能会影响母婴健康。
其他特殊类型
如由遗传、药物、胰腺疾病等引起的糖尿病。
3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病”,认为其病机主要与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亏损等因素相关。病位主要涉及肺、脾、肾,治疗原则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健脾益肾”为主。
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
1.调节体质:中医通过辨证施治,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如阴虚、气虚等。
2.缓解症状:中药和针灸可以帮助缓解口干、乏力等症状。
3.辅助控糖:部分中药可能有辅助降糖作用,但效果因人而异,不能替代西药。
4.预防并发症:中医通过调理气血、改善微循环,可能有助于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在治疗上,中医讲究辨证分型,个性化调治。在一线基层的临床诊疗中,邓妙玲主任接触过无数的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是中老年患者,她在这方面累积了丰富的调理经验,根据大量临床案例的观察,邓主任总结临床中最主要有4种证型。
上消(肺热津伤型)
【症状】:口渴多饮、咽干舌燥、尿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剂】:消渴方(生地黄、麦冬、天花粉等)。
中消(胃热炽盛型)
【症状】:多食易饥、口渴喜饮、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苔黄腻。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方剂】: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等)。
下消(肾阴亏虚型)
【症状】:尿频量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舌燥、舌红少苔。
【治法】:滋阴补肾。
【方剂】: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
气阴两虚型(常见于糖尿病后期)
【症状】:乏力气短、自汗盗汗、消瘦、舌淡红苔薄。
【治法】:益气养阴、生津润燥。
【方剂】: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玉泉散(生地、天花粉、黄连等)。
4
糖尿病的预防与调养
临床上糖尿病人多阴虚症,下面推荐两个适合阴虚体质人群的食疗汤方:
石斛西洋参瘦肉汤
【材料】猪瘦肉50g,铁皮石斛5g,西洋参2g,大枣8g。
【用法】石斛先浸泡30分钟,全部食材放入锅内,加清水,大火煮沸后,小火煮 1小时,调味食用。
【功效】清热益气、养阴润肺。
山药玉竹养阴汤
【材料】鸽肉50g,山药30g,玉竹 12g,生姜3g。
【用法】鸽肉焯水,洗净入锅,加山药、玉竹、生姜和清水,煮至鸽肉烂熟。
【功效】养阴润燥、健脾补肺。
此外,日常生活还应注意:
1. 控制饮食:少吃高糖、高脂、高热量食物,增加膳食纤维。
2.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睡眠。
3. 适量运动:建议每天30-60分钟的有氧运动。
4. 情绪调节:避免情绪过度波动,保持心态平和。
糖尿病是一种可控制但不可根治的慢性病,结合现代医学和中医治疗,患者可有效维持血糖稳定,提高生活质量。
▼
提醒:本文为医学科普,供读者参考学习,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如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