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差、身体虚,一补还上火!
受不了寒,也受不了热,调理无从下手!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脾胃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餐后饱胀、食欲不振、身体倦怠……这些看似平常的症状,实则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本期,我们邀请在基层临床扎根多年的王新疆医生,分享如何调理难搞的脾胃问题。
01
现代特有的“脾胃危机”
你信不信,现代人的脾胃肯定比古代人更难搞。
因为现代人的饮食文化更为丰富,别说中国八大菜系,世界各国的美食也应有尽有。吃香喝辣更有条件。
再者,高油高盐的饮食结构;进食速度过快,咀嚼不充分;冷饮冷食的过度摄入;饮食时间不规律......这些都在无声地损害着脾胃功能。
此外,中医认为“思伤脾”,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忧虑会直接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不过,智慧的古代医者,却早已在两千年前就意识到脾胃的重要性,将脾胃视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胃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过程,化生为气血津液,滋养五脏六腑。
明代医家李时珍强调:“脾胃和则百病不生,脾胃不和则百病丛生。”
02
脾胃的调理思路
正因为上述的一系列的原因,导致现代脾胃病的高发,且越来越复杂。
在调理脾胃的思路上,大家往往是脾胃虚了就想着补。然后就会出现寒热乱攻、一补就上火。这种“虚不受补”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
脾胃如同人体的“中转站”,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气血精微并输布全身。当这个“中转站”功能减弱,补品和营养无法被有效吸收利用,反而会停滞成积热,从而引发上火症状。
这类人群往往同时存在脾胃虚弱和中焦不通的问题,常见表现有:
食欲不振,饭后腹胀
大便不调,或干或稀
身体乏力,精神不济
舌苔厚腻,或有齿痕
手脚不温,但易上火
不过,这类顶多算是中医脾胃病中的一种情况,但又不完全属于某一种证型,所以在调理中,还是需要辨证论治,对应不同证型不同处理:
脾虚气弱型: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调理应以补气健脾为主,常用四君子汤等方剂。
脾胃虚寒型:常见畏寒肢冷、喜热饮食、腹部冷痛。调理应温中散寒,常用理中丸等方剂。
湿热困脾型:表现为脘腹胀满、口苦黏腻、大便黏滞。调理应清热利湿,常用茵陈蒿汤等方剂。
03
日常抓住2大调理思路
1.食疗养生
“药补不如食补”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念。在健脾养胃方面,许多日常食物都具有药用价值:
粳米、小米、燕麦等谷物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南瓜、山药、胡萝卜等蔬菜能健脾益气。
苹果、木瓜等水果能助消化、和胃气。
四神汤
【材料】茯苓、淮山、莲子、芡实各15克。
【用法】与粳米同煮为粥,较为平和,适合大部分脾虚人士。
【功效】健脾祛湿、益气养胃。
陈皮生姜茶
【材料】陈皮5克、生姜3片、红糖适量。
【适合】适合寒湿型为主的脾虚人士。
2.生活方式整体调理
●适度的运动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推荐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温和运动。
●腹部按摩能直接刺激脾胃经脉,每天顺时针按摩腹部100次,效果显著。
●保持情绪平和至关重要。可通过冥想、音乐等方式舒缓压力,培养豁达的心态。
●作息规律同样重要。顺应自然节律,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子时和丑时的良好睡眠对消化系统健康尤为关键。
提醒:本文为医学科普,供读者参考学习,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如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