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吹风、或受寒,鼻炎就发作:
鼻痒难忍;
鼻涕就像关不紧的水龙头,流个不停;
鼻子塞得无法呼吸……
其实,这是寒气入肺了。
广东省名中医、著名耳鼻喉名医阮岩主任认为,这类鼻炎发作的第一时间,就要尽快把寒气“摁住”!
此时有一个方子非常好用!
1
鼻炎最怕“寒”
跟鼻炎打了40多年交道,阮岩主任已经深谙各类鼻炎的“本质”。他认为,许多人的鼻炎反复发作,根本原因就在于寒邪未除,阳气不足。
“肺开窍于鼻”,寒气从鼻子、腠理入肺,有轻重两种结果:
轻者外寒袭表:寒气凝滞于鼻窍,出现鼻塞、流清涕、打喷嚏。
重者内寒停饮:反复鼻塞、流涕不止,还会伴随咳嗽、腹冷等其他情况,反应比上一种更严重一些。
在日常门诊中,鼻炎一发作就来求医的人较少,非要熬到寒气入里,停滞在内才来。而有老鼻炎的患者,大多本身就存在肺脾肾阳虚的,所以这时候就只能出动“猛药”除寒了。
2
千年古方直捣黄龙
说到散肺寒、化寒饮,被誉为“中医十大古方”之一的小青龙汤,当仁不让。它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
清代医家张秉成:“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
清代名医张锡纯:“散邪之功兼乎涤饮……乘雷雨而翻江搅海,直奔龙门之义。”
名医们描述得如此飒爽,且来看看它的组方思路: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散外寒;
干姜+细辛:温肺化饮,祛内寒;
半夏:燥湿化痰,切断痰饮之源;
五味子:敛肺止咳,防麻黄、细辛辛散太过;
白芍:养血和营,缓解鼻黏膜充血肿胀;
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
每一个药都用得恰到好处。但在临床应用中,患者的体质、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使用时用药量的多少,这是最考究医生水平的时候。
阮岩主任在给鼻炎患者看诊
此外,阮岩主任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灵活化裁:
若鼻塞严重,加辛夷、苍耳子通窍开闭;
若清涕不止,加乌梅、诃子敛肺止涕;
若阳虚畏寒,加附子、益智仁温肾暖脾…
总之,中医治疗鼻炎的优势就是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名方助力+经验加持,对患者的治疗自然是得心应手的。
3
让鼻炎根治,需挖掉“寒根”
小青龙汤虽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虚寒体质。
如何提升阳气和肺卫的能力,减少鼻炎发作的几率、减轻每次发作的症状,通过调理体质最终实现根治,这才是中医治鼻炎的最终目的。
比如在复诊阶段,患者症状改善时,阮岩主任还多会合并另一个著名的古方——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通过提升脾肺之气来为肺卫增加护城墙,帮助身体抵抗外邪的入侵;或者搭配他几十年摸索而来的经验方“通窍止涕鼻舒方”(现已做成颗粒)进行使用。
在鼻炎发作期间,居家有何办法辅助缓解,不妨试试以下几点:
1.穴位按摩通鼻窍
按揉“鼻周三穴”——迎香穴、鼻通穴、印堂穴,每次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可有助缓解鼻塞鼻痒情况。每天可多次进行。
2. 吹风机温烘大椎穴
用吹风机暖风在大椎和肺俞穴位置,以画圈的方式来回吹5~8分钟,注意温度别太高,避免烫伤;完成后做好这些部位的保暖。
3. 中药蒸汽熏鼻
可使用以下中药煮水,熏蒸鼻子,注意别烫伤,不可内服!
鹅不食草10克、辛夷花10克、路路通10克、苍耳子5克、薄荷5克。
▼
医生介绍
简 介
阮岩,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耳鼻喉病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学科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五官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卫生部“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总编;2022年度中国医学家年会被评为十大医学突出贡献专家。
学术职务: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耳鼻咽喉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耳鼻喉科协助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诊疗指南专家指导组组长。
擅 长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鼻炎、腺样体肥大、鼻窦炎、鼾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
出诊安排
固生堂广州荔湾分院:周三、日上午下午,周五上午
*出诊时间若出现变动,请以固生堂预约小程序为准
提醒:本文为医学科普,供读者参考学习,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如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